教養

教養好奇怪?父母放棄愈多,就得到愈多。試圖掌控一切的父母,最後一定會失去他們一開始所想要掌控的,而且激起小孩爭回掌控權的抗爭。
使用思考性語言
事情就會簡單得多,她只要在兒子的耳邊低聲說:「再二十分鐘就要開飯了,我們希望你一起來吃,因為我們喜歡和你一起吃飯。希望你可以來,如果你做不到,就等早餐再來和我們一起享用。」
控制是件奇怪的事,父母放棄愈多,就得到愈多。試圖掌控一切的父母,最後一定會失去他們一開始所想要掌控的,而且激起小孩爭回掌控權的抗爭。
在掌控權的戰爭中,父母實際所需掌握的權力要比必須掌握的少,而且一定要讓孩子參與。父母必須將自己不需要的掌控權還給孩子,以維持自己的掌控權,當父母這麼做,其實就是以自己的方式在掌控孩子。
擁有太多權力的孩子會迫使父母拉緊他們周遭的界限,但這卻讓孩子生氣。其實大人也一樣,當生活某些層面的掌控權被縮減時也會感到憤怒,因為原本感到適意的東西被剝奪了。
到底要給孩子多少掌控權呢?心理學家西維亞.萊姆( Sylvia B. Rimm)博士說,所有年紀的人都會將自己現有與過去曾擁有的掌控權做比較,而不是和自己應該擁有的掌控權做比較。當掌控權與時俱增,人們就會滿意;當掌控權被削減時,人們就會憤怒。因此,一次釋放一點權力的父母所教養出來的孩子,會對自己所擁有的掌控權感到滿意,因為他的掌控權總是愈來愈多
孩子可以選擇巧克力或牛奶;十歲的孩子可以決定怎麼花他的零用錢;而十七歲的孩子幾乎可以決定生活中的每件事,孩子的掌控權不斷的擴大。

一開始就擁有太多權力的孩子長大後會過得很不快樂。孩子在幼年時品性不端,會迫使父母對他們採取限制,而在權利與特權被強制剝奪後,孩子會感到憤怒並起而反抗。這些不快樂的年輕人永遠嚷著:「生命不公平!你老是把我當成小孩。」

利用「選擇」來進行制勝的戰爭
孩子的生活仍有些面向是超出父母所能掌控的,若父母試圖在這些面向展現意志,那註定要失敗。舉例來說,任何懇求、勸誘、賄賂、威脅、古怪地擠眉弄眼,甚至以倒立來誘騙孩子跟親友說話的父母,最後都會知道,除非孩子自己想說話,否則他就是不肯開口。同樣的情節也發生在吃東西上,父母強行把孩子不想吃的東西灌進他口中,最後孩子還是會吐出來。
當克莉絲蒂坐在餐桌上,父母可能無法叫她吃東西,但可以控制要不要讓她坐在餐桌上。父母可能無法控制布魯斯何時做家事,但可以確保讓他在吃下一餐前做完。父母可能無法控制珊娜的嘴巴不說無禮的話,但可以確保父母在場時,她不會說這些話。父母不能要求孩子盲目服從自己的每個心願,因為在面對命令時,孩子會堅持己見及他們自己的價值,而這是一場父母必輸無疑的戰爭。
想在親子戰爭中制勝,唯有透過選擇而非命令。選擇會改變爭奪掌控權的情勢,它可以讓父母放棄不必要的掌控權而獲得所需的。透過選擇,孩子毋需面對必須起而反抗的命令,而父母也建立了所需要的掌控權。
一對父母說:「只要給三歲凱麗一個選擇,所有事情都會變得不一樣,而且每次都奏效。當我將爭吵性語言改變成思考性語言,使凱麗有機會選擇時,她的性格會徹底改變。我們仍然設定了界限,因此得到想要的結果,並避免了爭吵。」
選擇能夠奏效的原因,是因為選擇建立了一種強迫孩子思考的情境。
選擇為孩子提供犯錯和從後果學習的機會。孩子每做錯一次選擇,隨之而來的就是懲罰,這些懲罰並非來自於父母,而是來自於他們周遭的世界,於是孩子不會對父母生氣,而是對自己生氣。最後,選擇讓孩子有機會了解,父母相信他們的思考能力,從而建立孩子的自信及親子的關係。
做出選擇並為自己的決定負責,可以讓年輕人為他們的成年世界做準備,為終身都必須做抉擇做準備。不過,稱職的父母應該在確定孩子必然會承擔後果的狀況下,才提供選擇。
快樂不能被控制了無論人, ,
愛要是夠濃, 就會不想傷害你
快樂,不能被某個人控制了,不能仰人鼻息,不能任人宰割!
快樂,不能被某個東西控制了,不能玩物喪志!
快樂,不能被某件事情控制了

快樂,不能被某個人控制了,不能仰人鼻息,不能任人宰割!
快樂,不能被某個東西控制了,不能玩物喪志!
快樂,不能被某件事情控制了

關係2

關係2

一個年過十二歲的孩子,最好的管教,就是信任他有能力為自己做最好的決定。即使是錯誤的決定,我們也信任他會為自己找到最好的出路。我們不擔心他的選擇和決定不夠好,因為沒有什麼是最好

因為我遇到太多只會操心和想控制孩子的父母,最後都沒有得到他們要的結果,孩子輸了,父母也失敗了

Q孩子抽菸、結交不良友伴、半夜不歸,可以不用管嗎?
我不認為孩子交的朋友,有「好」或「壞」,他是什麼樣的人,很自然就會吸引或親近這類的人, 就如同孩子從未批評或嫌惡過我們的朋友一樣

夜不返家是什麼問題呢!我只會了解他們去的場所,安全嗎?有沒有違法的可能?太晚來不及回來,應電話告知。給他們一點小小的提醒。

孩子態度欠佳、惡言惡語,不該糾正嗎?如果我們沒有讓孩子覺得不舒服,孩子為什麼會用如此「獨特」的方式,讓我們了解他?當父母發現孩子態度不對,應該立刻反省是否自己的言語、動作讓孩子覺得被誤解或冒犯?孩子只是用一個我們不期待的方式,讓我們知道他的負面情緒。父母退一步,孩子才有空間省思,調整負面的回應。用「心」感受孩子的心,愛就比較容易流動。

Q面對孩子,難道你都沒有抓狂的時候?
當然有!孩子的特質和父母大不同,父母是急性子,講求效率和精準;孩子是穩重派,遲到或錯過了,也不當一回事。我們必須常提醒自己,孩子遲到或錯過,那是孩子自己的事,他自已要有能力面對,我們毋須介入。再者,我們經常提醒自己「親子關係」比「把事做好」更重要。父母忍不住要抓狂時,看看報紙、喝喝水、跑跑步或走走,轉移情緒,其實沒有什麼值得狂怒的。
孩子一再出錯,我們不是告訴他該怎麼做,而是和孩子一起面對和學習。

Q孩子早熟,不該擔心交男女朋友嗎?
孩子長大了,喜歡異性不是什麼問題,但要讓孩子了解人生很長,別急著馬上做決定,下一個男孩或女孩,有可能更適合哦。讓孩子了解愛的真諦,盡最大的努力保護對方,別讓自己的性慾衝昏了頭,毀了彼此的未來。用一點幽默,讓孩子在成長過程中,了解「性」是很重要的需求,沒有兩性,世界會失去很多色彩和活力。


Q夫妻難道沒有管教上的差異和意見不合嗎?
夫妻來自不同家庭和成長背景,管教想法很難一致,但愛孩子的心卻一樣。沒有人喜歡被別人改變,想改變別人就會起衝突。夫妻都是愛孩子,為什麼愛的方式一定要一樣?
尊重對方愛孩子的方式,也讓孩子了解,即使是父母彼此也都不一樣,尊重家庭裡每個獨特的生命,讓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空間去表現自己的愛和想法,意見不同時,不勉強對方的認同,不強調自己的好。可別因為彼此的獨特,而讓夫妻、親子因而衝突和對立!

為何一定要孩子跟著父母的期待走?
媽媽很獨特,所以才會生出很獨特、有自己想法的兒子
讓孩子自由決定自己,其實是父母解放自己

一個孩子要懂得「觀功念恩」,未來的路才會愈走愈廣,但想要孩子懂得珍惜感恩,最重要的是父母的態度要改變,如果父母不知要珍惜孩子的努力和付出,把孩子所做的一切都當成應該的,孩子也會把父母的付出和努力當成應該的,親子之間就會糾結一堆愛怨情仇。一個每天操勞疲累的媽媽,一回家除了抱怨,就是指責,媽媽從未好「顏」相待孩子,女兒從未被好好看重過,她如何會懂得看重媽媽的付出和努力?

一個每天操勞疲累的媽媽,一回家除了抱怨,就是指責,媽媽從未好「顏」相待孩子,女兒從未被好好看重過,她如何會懂得看重媽媽的付出和努力?
沒有刺蝟少年,只有沒有被了解、被真正愛過的孩子
觀念和想法的改變,需要「學習」;態度和習慣的改變,需要重覆的「練習」。
父母自身檢視,先把自己搞定了,知道內在的擔心和恐懼是什麼?讓自己做一個能夠「安心」的父母。我們和孩子一樣,正在摸索和成長,要學習放下「要改變對方」的想法,練習用「了解」和「賞識」的角度,與另一半和孩子共享一份愛與成功的經驗。


盧蘇偉《你管他折不折棉被幹嘛?》 天底下沒有壞小孩,每個小孩都需要父母發掘他的獨特與潛力,學習信任與賞識孩子,給他們最用力的掌聲。

因為照顧孩子的「情」比「事」更重要,只要青少年情緒對了,什麼事都可以如願,否則,父母就會整天跟孩子「鬥牛」,在家製造情緒的垃圾,輸掉了家庭品質,以及孩子未來的各種可能。
「你一直很棒,我相信你會做出最好的選擇」?把人生的功課還給孩子,陪他共享生命的成長經驗

沒有人喜歡讀書考試,如果忍耐眼前的辛苦,可以讓妳的夢想實現,為什麼不做聰明的投資者?

自己要對自己負責。即使親如父母,最後都無法幫你承擔。
當孩子一出了我的視線,我對他們就是全然的信任。當然我的信任不是無中生有的,那是我累積了十幾年對他們的愛和關心所換來的。

面對青少年,怎麼樣讓他們在遇到困難和疑問時,願意來找你,才是父母最大的功課。如果孩子失戀了,願意在你面前大哭一場,你就成功了一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要犧牲你自己到讓我失去你的程度
就像人和人交往,需要保留一道適當的界線,夫妻也是
親密感不是彼此抱得很緊,讓對方動彈不得,無法表達情緒,無法伸張自我,相對的應該是兩人牽手環抱,但中間留有緩衝空間,就像抱小寶寶一樣,給他巧妙的支撐才對。
伴侶必須了解自己深層的問題,也了解對方深層的問題,不斷克服恐懼,面對真實,才能有好的婚姻。
在健康的婚姻關係中,伴侶是幫助彼此成熟開展的人,而不是互相羈絆、壓抑自我。                
能控制自己情緒的人,才是自己的主人。控制不住,需要發洩的人是自己情緒的奴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個人成長】媽媽,我要的是妳的祝福       書名: 母女不易碎:寫給天下媽媽vs.女兒的不傷心關係學
一個母親,要怎麼知道什麼時候保持沉默、避免批評比較好,什麼時候又必須說話、保護女兒不受傷害呢?
從很多和成年女兒保持良好關係的母親口中聽來的。其中一個說這是女兒告訴她的:「除非我問,不然不要給我建議,」她說,「也不要暗示。」
有時給予祝福可能是不負責任的表現。如同後悔說太多的母親,也有後悔保持沉默的母親,後悔明明看得到結果卻沒有或盡力勸阻。
答案通常很簡單:盡其所能保護他們。但是孩子進入青春期後,父母該怎麼做往往變得很困難,因為任何保護他們的行為都會變成激怒孩子,他們最大的希望就是證明自己不再需要保護。那當女兒成年後,母親的責任已宣告結束嗎?
一個和女兒關係很好的母親說:「我試著用確切的理由來稱讚她多漂亮,以及孩子們有多棒。」
如同否定的批評,母親的讚美有極大的重量。如果能明白自己的讚美對女兒是重要的,那就會明白自己在她的生命中仍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如果母親無法克制自己想糾正、建議或給意見的衝動,那麼女兒該怎麼辦呢?首先可以提醒自己,母親給的意見都是她在乎自己、以及表現出她現在權力多麼薄弱的證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為什麼有這麼多人生活得不開心?
有具備勇氣與自信的人,才能悠然自在的生活,在受惠於人生有利的局勢之餘,還能從『困難』之中得到益處。無慾品自高,這樣的人內心是強大的,他不會惶恐畏懼,他心裡篤定踏實地看待一切的發生。他知道困難的存在,也明白自己克服困難的能耐......,因為他已有充分的準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信任有兩種,一種是相信另一半不會做對不起自己的事,是屬於比較單純的信任,沒有出現任何問題前的信任。另一種信任是相信彼此有能力去處理任何問題,是相信兩個人所建立起來的關係,而不只是相信人。
原諒是修復加上信任的過程,不是0與1的問題,而是百分比的消長。如果兩人有心修復,信任感也慢慢建立起來,漸漸的原諒的感覺可以從30%增加為40、50或60%,甚至100%,這是為什麼有些親密關係在出現問題後,反而會因著修補及和好而更加親密,這不是不可能的。
原諒和信任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如果你決定再給男友一次機會,也不要太求完美或心急,一下子就要自己百分之百原諒或信任他。

人的情緒和感覺會上上下下起伏,前一分鐘還很信任他,下一分鐘就覺得很困難,前一刻還原諒他,下一刻又覺得他很可惡,這些都是正常的心理反應,不要太苛責自己。
慢慢沉澱下來就會知道該做什麼決定,通常人在最混亂痛苦的時候,最不適合做重大決定,因為可能都不是最好的決定。 

關係1

關係法則
一、不批評、不責備、不抱怨--你不論斷他人,他人就不會論斷你
當一個人受到批評、責備時,是一個危險時刻!
想一想, 當我們自己遭遇失敗、犯錯時,我們需要的是什麼(要反求諸己,從”黑臉”變”白臉)
溝通第一守則,就是不批判對方
正念守則第一條,就是不去批判對方。我們在和青少年對話時,常會太快去批判,認為他們故意不配合大人,甚至挑戰家長的權威,這股氣常讓家長忍不下來。 
二、給予真誠的讚賞和感謝--人類本質中最殷切的需求:渴望被肯定
給予,就不是交換,不要求對方回報。真誠的讚美與感謝,是不帶企圖、沒有心機的!
強調誠實(honest)”和”真摯(sincere)”兩種態度。不要將讚美當作是討好別人的工具。

三、引發他人心中的渴望--關鍵在於你有沒有精確的觀察力和判斷力。
四、真誠地關心他人--從對方喜歡的事入手,除了有關心別人的心,還要懂得付諸行動
五、經常微笑--關鍵的十五秒
六、記得他人的名字
七、聆聽。鼓勵他人多談自己的事--積極的聆聽:聆聽是最高明的智慧
八、談論他人感興趣的話題--找到話題,就能打開溝通大門, 從別人那裡獲得更多的知識及智慧
九、衷心讓別人覺得他很重要
如果你想要製造敵人,凡是超越他們;如果你要的是朋友,讓他們超越你

雖然你跟他在一起十幾年了,每一天都要想:「今天這個人醒來會不會有新的想法?」所以每天都要重新去訪談他,看他的喜好有沒有改變。
不能因為過去對方不滿足自己,現在就不滿足對方,
你不能把拋出來的責任強加在另一人身上,這樣最後夫妻一定會有距離。最好是把多出來的責任分配到其他地方去,像適度的讓小孩獨立
婚姻會有惰性和慣性,想一想, 今天的舒服自在是不是別人的忍耐
講過3次沒有效, 就別再講, 表示沒有用, 人不喜歡被控制,  指揮
婚姻的折磨都在鎖碎的事, 放過自己, 不要對對方期待
想要為自己做什麼? 自己喜歡的事: 自己圓滿了, 才能照顧別人
怎麼疏通憤怒, 我需要水, 現在你不要倒油下來
常讚美「家裡有你真好。」最好的禮物是,在他有好表現時就給他讚美, 讚美的時候也不應該有附帶條件
能承認自己錯誤是很棒的美德,很多大人都做不到,你是怎麼做到的
認錯不等於「承認失敗

責備的話語是最傷人的--做錯事的時候,有很多方式提醒他,但就是不要過於批評、責備,責備時的話語是最傷害人的。

當發生衝突時,先釐清楚他是在什麼樣的情境下做這些事、說這些話,因而發生衝突。有些時候讓他們講出來、演出來當時情境,就能解開了
青春期的孩子不再以順從為唯一選項,這不表示他要與父母作對,或讓父母難過,他只想以自己的力量發現自己,這過程難免有錯誤、混亂,畢竟從他律到自律,不是一件簡單的事,父母的理解與陪伴,會在孩子內心形成一個安定的錨
即使我們知道對方正在說氣話,但是對方說得太過分,我們還是會被傷到
和孩子們討論網路禮儀、網路隱私、網路名譽管理、乃至網路性愛與網路霸凌。
孩子談戀愛,父母心情調整原則
  1. 要沉著。當下不要太快反應, 感激孩子願意告訴你,預告這會是一個很特別的經驗, 不要立刻問對方條件、家世,免得讓孩子感覺,你用成績等外在條件在評斷。
2. 在最短時間內,找到孩子信任、可以聊天的「重要他人」
3. 支持孩子,讓戀情公開化。邀請孩子的男女朋友來到家中,讓對方知道,這段戀情有家長的支持和祝福。
4. 分享自己的戀愛、失戀經驗  讓孩子學到愛情是人生好大的學問。「關懷、責任、尊重和了解」去檢視自己的愛情
  1. 尊重自己,學會說「不」 如何說『不』,就要先尊重自己的界線,父母在孩子還沒有異性朋友之前,就應鼓勵孩子有群體互動,保持開放的狀態
  2. 愛情有兩種:一種是心靈的交流, 想跟對方分享,你知道他在你心中有很特別的位置. 另一種愛情,在一起時,會花很多時間探索彼此的身體。進展到第二種就很難再回到第一種. 若要選擇第一種愛情,女生就要有能力去保養,最重要的,要有約會地點的主導權。想保養愛情的女生就要堅持,並且請男生尊重你。
  3. 要談戀愛,必須能夠承受分手的試煉。分手也是一種學習和成長
  4. 最不會讓人受傷的分手是,「關係淡了,但沒有第三者,時間會撫平痛苦」。
  5. 任何照片貼到網上都請穿衣服,即使二十年後,google都還找得到
  6. 難以接受分手事實,需要家長協助。父母要練習同理心,讓孩子知道你懂他的傷心、難過,用食物、陪伴去關心她,不要用道理去勸說, 孩子有挫折,一定想回家。若父母一路陪伴,孩子有分手議題會願意告訴你;若交往都不願講,分手一定是自己默默承受. 父母對剛分手的孩子說:「你需要一點時間,但爸媽會陪你。」只有讓孩子願意說出來,父母或老師才有影響的機會
  7. 只要親子關係夠緊密」,孩子不會變壞;「只要親子關係沒有斷」,叛逆、離開的孩子都會回來,孩子跑不遠。
  8. 孩子轉大人,父母最難的,是依舊要默默守候,不離不棄。即使孩子表面上不需要你,但他們裝酷耍帥的眼光,還是會不時瞄回父母身邊
  9. 青春期是父母陪伴孩子最重要,也是最後的一段飛行旅程。
教養邏輯
  • 關心心情或身體
二、瞭解發生什麼事情
三、意識結果不是自己渴望的
四、怎麼做是自己想要的結果
五、這次的自然結果, 如何收場
強迫型性格, 事情不照你節奏或標準, 就會痛苦

正向心理學(Positive Psychology)認為,真正快樂的人通常有五大特點
有沒有注意到,快樂與金錢或物質的多少似乎沒有直接關聯,連健康都不是快樂的重要因素。
• 很喜歡家人。樂在其中
• 有很多朋友。樂在其中
• 有一項嗜好(包含特別投入的工作)。樂在其中
• 會感恩。
• 有寬恕的美德。

不管孩子比管小孩難多了—黑幼龍, 從小我們就覺得很自由,爸爸媽媽都讓我們按自己的模式發展、成長(謝謝你,讓我覺得自己很重要)

教養孩子最重要的,是你必須相信自己的孩子不是壞孩子。他們有時候會凸槌,但不是真的那麼壞。對身處叛逆期的青少年來說,開放式的柔性溝通,反而比較能讓孩子們接受。
找到更好的自己能更快樂,找到更好的自己。同時,還能幫助你周圍的人更快樂,讓他們活得更精采。黑幼龍的幸福哲學:謝謝你,讓我覺得自己很重要黑幼龍的幸福哲學:謝謝你,讓我覺得自己很重要找到更好的自己
孩子是慢慢養出來的」。所謂慢養,並不代表放任,而是適時給孩子學習的機會;學會自己做決定,然後替自己的決定負責,在學習中成長。如此一來,家才能成為孩子的人生加分

阿德勒心理學中(ALFRED ADLER -individual psychology),有個提問非常重要,那就是「是誰的課題?」
妻子心情不好時,丈夫不必覺得是自己的責任。
無論是心情好,還是心情差,都是妻子自己的課題。
擅自背負別人的課題,只會讓自己痛苦。
我們不需要改變自己,只要改變對自己的看法,從不同角度去發現新的亮點
你的不幸,是自己「選」
人,常常決定「不要改變

課題的分離 在解決問題之前,先確定「這是誰的課題」 自己無法解決的問題,才能升級成共同課題 自己的課題,必須自己承擔行為的後果 只要從旁守護,不要過度干

做自己並非只是任性妄為,而是要尊重各自的選擇與差異, 將自己與他人的課題分離,不要互相操控干涉。 當我們有勇氣不再勉強自己、要求他人, 才會擁有更自在的人際關係,彼此協助與鼓勵
要如何才能擁有對生命的熱情? 要如何感受到幸?

【讓自己幸福的三個要件】 接納自我——改變對自己的看法 信賴他人——這個世界並不危險 貢獻他人——懂得付出、給予回


寬容看待差異,他人也不必滿足我的期
不要期待被體諒,而是要用語言直接表
不是不能改變,是人自己決定不要改
我是有能力的,而且人人都是我的夥

如何因應孩子的不當行
不懲罰,讓孩子相信自己的能力 當孩子自認無能,會以報復作為誇耀 無視問題行為,轉而關注適當的行為 不稱讚,別讓孩子依賴父母的肯
如何讓孩子重獲勇氣 用鼓勵取代稱讚,只要共享喜悅、表達感謝 肯定孩子的存在,就是最好的「鼓勵

【每個人都是對等的存在】 壓制與干涉代表什麼樣的人際關係? 認為溝通無效的人,一開始就沒有溝通的意

有勇氣,就能面對一切困難;有勇氣,就能不受他人的評價左右,接受真正的自己,接受不完美的自己
人生沒那麼困難,是你讓人生變得複雜了,其實,人生非常單
阿德勒認為:人生不是取決於「命運」和「過去」的創傷,而是自己的思考方式

只有你能創造自己,只有你能決定今後的人生--「命運」這字眼,似乎給人一種自己怎麼樣也改變不了的意思。其實不能改變的是「宿命」,「命運」的「運」字有「搬運」、「移動」的意思,意即「命運」是可以靠自己「移動」的東西,也是一直以來靠自己「移動出來的結果」

(選擇進入現在這家公司的是自己,決定繼續待在這家公司也是自己,選擇現在的另一半是自己,決定承襲父母的價值觀也是自己。如果不喜歡的話,我們隨時有拒絕接受的權利,也有辭職的權利,以及向父母的價值觀說不的權利,這些都是我們擁有的權利)

接受現實,從中找到積極的意義,這是誰都能做到的事。心志健全的人,能從眾人覺得痛苦的事情中找出值得學習、感恩的事,這是阿德勒教導我們的正確人生態度

一味將責任推給另一半、上司,也無法解決問題。況且對方要是反駁、抗拒,只會讓你更辛苦。人無法改變過去,也無法改變別人,只有改變自己的想法和行為,才能改變未來。每個人都有改變自己的力量,也就是改變未來的力量

拋開過去,做你喜歡的自己--【放下過去接受現在選擇未來

誰都不能代替你過自己的人生,也不能代替你解決問題。 事情發生時,我們無法將責任推給他人、環境、經歷或才能

阿德勒心理不認同因果論,反而提出了目的
他並不認為疾病治癒了或沒有異常,就代表「正常」。他經常針對什麼是正常、什麼是健康以及什麼是幸福,進行反覆的討論及辯證。他認為,無論我們目前處在何種處境,都要明白什麼才是正常或健康的生命,然後努力學習及做出修正,讓自己可以走向正確的道路

當孩子們「虛張聲勢、張牙舞爪,好像用這樣簡單粗暴的方法,就能獲得成功及優越感」,他們會做出這樣脫序的問題行為,並不是因為缺乏關愛,而是他們的勇氣遭到挫敗了

阿德勒心理學將這種勇氣稱之為「甘於平凡的勇氣」。因為缺乏甘於平凡的勇氣,沒有信心接納原本的自我,所以剛開始總是想要變得特別優秀;一旦不成功,就只能變得特別糟糕──他們認為只有這樣,才能最快獲得「成功及優越感」

雖然阿德勒認為追求卓越是人類普遍的需求,但希望自己比別人優秀,卻不一定是人性的本質,也可能是病態的。阿德勒將這種「必須比別人更優秀」的虛偽優越感稱之為「優越情結」,與之相對的是自卑情結,而優越情結是為了掩蓋自卑情結所產生的。 阿德勒認為,正常的普通人沒有優越情結、也沒有優越感。因此,如果一個人覺得自己必須比別人優秀,他不是打從心底覺得自己很糟,就是雖然不到那種程度,卻覺得自己不能甘於平凡

當一個人無法甘於平凡,就只能讓自己變得特別──不是變得特別好,就是變得特別差

試著將眼前這個人當成生平第一次見面。這非常難以做到,但如果要改變現狀,就要努力將這個人當成此刻才初次見面的陌生人,這麼一來,過去的種種就不會再影響自己。一位心理諮商師曾對某個每次來都拚命抱怨婆婆的病人說:「記得,今天妳只能說這星期發生的事,在這之前的事情都要當作不存在哦!」病人聽到時,猛然愣住了說不出話來。當諮商師給予病人這樣的思考角度,她的問題才真正往解決的方向前進了一大步。 如果不只一星期,連昨天的事都能當成不存在的話,情況就會變成這樣:沒錯,這個人很討厭,但今天這個人不一定會說出或做出同樣討厭的事,就當作今天才第一次見面吧

如果能將此時此刻當作全新的開始,就會產生很多新的發現;如果做不到,就一定會被過去所糾纏

樂觀主義, 而非樂天
無論發生什麼事,都要努力思考自己能做什麼。這不是樂天主義,所謂的樂天主義是不管發生什麼事,都認為沒問題、不會出現不好的結果、絕對不會失敗,除了自我感覺良好之外,什麼都沒做。我們要擁有的是樂觀主義,樂觀主義讓我們面對現實、接受現實,再從這裡重新出發
我們看見孩子的現況,知道現在的情形有問題,即使如此也要正視眼前的現實,再從這裡開始,尋求解決之道,這就是樂觀主義,和樂天主義那種只想著「沒關係,反正船到橋頭自然直」,卻什麼都不做是不一樣的。不過相比之下,更糟糕的是完全放棄的悲觀主義,完全缺乏面對現實的勇氣,完全不做任何努力就絕望放棄

對父母來說,「守護但不介入」是非常困難的事,但是我無論如何都不想讓孩子變成只會看別人臉色的人

「會在意你長相的只有你自己
不要為了滿足「那個人」的期望而
工作的本質在於對他人的貢

哲學家 不是「世界」複雜,而是「你」把世界變複雜
現在,你眼中的世界是光怪陸離、複雜而混沌的。可是當你有了改變之後,世界就會回復到單純的樣子。所以,問題不在於世界是什麼樣子,在於你是什麼樣子

你之所以無法改變,是因為自己下定決心「不要改變」要是選擇了新的生活型態,既不知這個全新的自我會遇到什麼狀況,也不知道怎麼對付眼前發生的事。未來變得難以預料、生活充滿不安,搞不好會覺得接下來的日子反而更痛苦、更不幸。也就是說,大家儘管有種種不滿,但保持「現在的我」還是比較輕鬆又安心的

哲學家: 你之所以只看得到自己的缺點,是因為你下了決心「不要喜歡自己」。為了達成不喜歡自己的目的,才會不看自己的優點,只注意缺點。請你要先了解這部分你擔心被別人否定,害怕被別人嘲弄、拒絕,怕自己的心受到重傷。所以你認為,與其要陷入那種劣勢中,不如一開始就不要和別人有瓜葛。也就是說,你的「目的」是「不要在人際關係中受傷害」

人生不是競, 不和任何人競爭,只要向前跨步就行。更不需要拿別人和自己做比較自卑感並不是因為和別人比較而產生的,是跟「理想中的自己」比較後的結

賞罰教
只要採取適當的行動,就會得到讚賞;萬一做出不當行為,則要接受處罰。阿德勒對這樣的賞罰教育提出了嚴厲的批判。因為實施賞罰教育後,將衍生出一種錯誤的心態:「如果沒有人稱讚我,就不採取適當的行動。」「如果沒有人處罰我,就做出不當的行為。」於是只要得不到讚美,就會覺得憤
你不是為了滿足他人的期望而活,我也不是為了滿足他人的期望而活。我們沒有必要去滿足別人的期望
倘若你不為自己的人生而活,究竟誰要為你的人生而活?

請記住,如果你「不是為了滿足他人的期望而活」,那麼別人也「不是為了滿足你的期望而活」。所以當別人不能如你所願地行動時,你不可以因此動怒,因為這一切都是理所當然的

〈割捨別人的課題
那些因為親子關係而苦惱的父母,往往認為「孩子就是我人生的一切」,把孩子的課題都當成是自己的,全部攬在身上。無時無刻不想著孩子的結果,就是當他回過神來,人生中的「自我」已經消失不見

無論怎樣把孩子的課題全部背負在身上,孩子畢竟是獨立的個體,不是每件事都會依照父母的心意。不管是念書、就業、找結婚對象,或是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小細節,都不可能完全如父母所願去行動。當然,父母會擔心,也會想介入,可是剛才我也說過,「別人不是為了滿足你的期望而活」。就算是自己的孩子,也不是為了滿足父母的期望而活
其實越是關係親近的家人,越需要刻意將課題切割開來
所謂的「相信」,其實也是一種課題分離的行為。相信別人,這是你的課題;可是別人對你的期望或信任要怎麼反應,卻是別人的課題。如果不把握這個分際、劃清界線,還要一意孤行地將自己的期望強行加諸在別人身上,立刻會變成一種騷擾式的「介入」

介入他人的課題,還有背負他人的課題,會讓自己的人生變得沉重又辛苦。如果你的人生正面臨著苦惱,這樣的苦惱必然是來自於人際關係。所以首先,你必須清楚知道「從這裡開始,就不是我的課題了」,然後把他人的課題切割、捨棄。這就是讓人生卸下重擔、變得單純的第一步


10/6/15